摄影札记:我的数码胶片相机 Sony A7R与美能达 MC Rokkor 58mm F1.2
Posted on Sat 20 January 2024 in Photography
从胶片开始
在使用了多卷胶片后,笔者渐感觉到,虽然胶片的色彩和胶片相机的操作体验是数码相机难以复制的,但胶片摄影同样存在其固有的限制。这其中有两个显著的因素:一是我所在地的冲洗店价格不菲且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二是我手中的Rollei 35 SE胶片相机,受限于机身性能,基本上只适合在光线充足的白天使用。
因此,笔者开始考虑购入一台新的数码相机。在我眼中,这台相机更像是一台“数码胶片相机”。我的主要需求是性价比高,其次是能够方便地转接各种镜头,因为不想制肘于单一厂商的镜头群。当然,还有一个要求是高像素——至少要超过我手中的佳能6D(20.2 MP)。基于这些条件,传统的单反和一些最新的无反相机自然被排除在选择之外。似乎,就只能从二手的无反相机入手了。
关于“数码胶片相机”
在这里,笔者想展开说明一下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今年已经是2024年,在过去的五年中,无反相机百花齐放。单反相机的两大巨头,佳能和尼康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淡出单反相机,转向无反市场发展。而其他厂商们,如松下,富士和索尼都已经在无反市场深耕多年,并也有产出了许许多多黑科技。可以看到,无反逐渐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在CMOS技术的局限下,拍照性能似乎已经触及了天花板。细看相机的规格表,会发现各大厂商纷纷将重点转向了视频功能的开发,争相推出超出日常所需的视频规格,如8k、10bit色深等。在这一点上,笔者的立场很明确:不希望为那些我不需要的视频功能买单。
此外,笔者对于AI场景识别与追焦、CMOS防抖、胶片模拟、机内图像处理等附加功能也持保留态度。毫无疑问,这些技术都能够让整个拍照的过程变得简单自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不需要任何的技巧都能够拍出来好看的照片。但笔者认为,这样的便利性剥夺了摄影师在创作过程中的某些乐趣。摄影的最终目的是展现摄影师的创意,而这种创意源于对相机这台精密设备的深入控制。摄影师应当亲身体验场景,选择合适的快门、光圈和ISO,通过取景器构图,精准对焦,最后按下快门完成创作。这也是为什么笔者称自己的选择为数码胶片相机。
总之,笔者更倾向于一款能让人沉浸在拍摄创作中,并能带来惊喜的相机,而不是追求那些并非必需的花哨功能。
最终还是选择了A7
似乎还在追求摄影者的相机的品牌,就只有徕卡,飞思等一系列高高在上的品牌了。无疑,这些品牌当然能够提供绝佳的拍摄功能,但是代价是什么呢?似乎摄影厂家们从来没有追求过为真正的摄影者们设计一台专注于摄影,且价格实惠的相机。最终,我还是把我的目光放到了索尼身上。
自2013年推出的索尼A7系列当时可谓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经过十年的演进,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型号繁多的产品家族。最初的全能型号A7已经更新至A7 Mark IV。此外,还衍生出了A7R、A7S,以及更高端的A9和A1系列。索尼有点逻辑但是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命名方式让选购这件事也变得复杂起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大概分为这么几个系列
- A7系列为全能基础款,视频和照片都没有明显的短板。搜索关键字:A7M1 - A7M4
- A7R系列主打高分辨率和高画质(R = Resolution),此外在早期型号上都没有低通滤镜。搜索关键字:A7R1 - A7R5
- A7S主打高感和视频分辨率(S = Sensitivity),像素方面就没有那么出彩了。搜索关键字:A7S1 - A7S3
- A7C主打便携(C = Compact),第一代A7C相当于是A7M3的小改款。
- A9系列则为速度机型,提供了很好的连拍速度。
- A1系列则为真正的旗舰型号,但是由于价格贵上天了,因此不在本文关注范围内。
在经过了一番调研之后,笔者整理出来下面的表格。
A7 | A7R | A7S | A7M2 | A7R2 | A7S2 | A7M3 | A7R3 | A7S3 | A7C | A7M4 | |
---|---|---|---|---|---|---|---|---|---|---|---|
发售年份 | 2013 | 2013 | 2014 | 2015 | 2015 | 2015 | 2018 | 2017 | 2020 | 2020 | 2021 |
像素 | 24.3MP | 36.4MP | 12.2MP | 24.3MP | 42.4MP | 12.2MP | 24.2MP | 42.4MP | 12.1MP | 24.2MP | 33.0MP |
分辨率 | 6000 × 4000 | 7360 × 4912 | 4240 × 2832 | 6000 × 4000 | 7952 × 5304 | 4240 × 2832 | 6000 × 4000 | 7952 × 5304 | 4240 × 2832 | 6000 × 4000 | 7008 × 4672 |
国内价格1 | 2500 | 2700 | 2600 | 3400 | 4700 | 3700 | 7300 | 8700 | 12000 | 7200 | 13700 |
国外价格 | 3600 | 4976 | 3554 | 3973 | 5686 | 6042 | 8875 | 10655 | 11608 | 10622 | 13229 |
全面分析下来,笔者决定购入十年前的A7R。这台相机光从硬件素质上来看到现在为止依然还是能打的:与尼康D800同款的36.4MP的CMOS感光元件,以及移除了低通滤镜。最吸引人的是它的18mm法兰距,这为转接各种老镜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直到2018年,这一最短法兰距纪录才被尼康的Z系列无反相机的16mm打破)。
当然,瑕不掩瑜,在享受这台老A7R之前,我还是略微了解了一下它的一系列缺点:广受诟病的塑料卡口,混乱的菜单设计、LED屏幕容易漏液、不佳的握持感,奇怪的白平衡,以及仅有1000mAh容量的电池此外,刀法精准的索尼还一刀阉割掉了A7R的相位对焦。
尽管这样,还是不能跟钱包过不去。笔者认为这台A7R完美地满足了自己的所有需求:以合理的价格提供了高像素且易于转接镜头的性能。最终,在2023年的最后几天,笔者造访了一家二手相机商店,以¥3350的价格购买了这台老法师自用99新的A7R一代。店家说,这台相机自从老法师买来之后就没怎么使用,一直躺在防潮箱里睡觉。截止到本文撰写的时候,这台A7R快门数才2695,这对于一台10岁的相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
挑选一支镜头
在购买的二手相机商店里,老板极力劝说我购买一支被烟花崩过的FE 85mm F1.8,作为我的廉价镜头选项。看着前镜组上面被烟花炸的星星点点的镀膜玻璃,我陷入了沉思…… 而原厂的Nifty Fifty(FE 50mm F1.8)从性价比方面来说,又绝对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于是在谢绝了老板的好意之后,转而上网寻找适合这台相机的老镜头。
我参考了BEST BUDGET LENSES UNDER $499 FOR SONY A7/A7II/A7III (中文翻译版)这篇教程来挑选我的镜头,从中选出了我的标准焦距镜头选项。
- 七工匠 7Artisans 50mm F1.1
- 佳能 Canon FD 55mm F1.2 SSC
- 奥林巴斯 Olympus OM Zuiko 50mm F1.2
- 美能达 “鹰眼” Minolta MC Rokkor-PG 58mm F1.2 “Hawk Eye”
显然,我追求的是性价比高的大光圈标准镜头。大光圈不仅意味着可以使用更快的快门速度和更低的ISO拍摄,而且这也与我对这台“数码胶片相机”的期望相契合。常用的胶卷感光度也就是在100-800的范围内,而这台A7R的高感并不是它的强项。它1/4000秒的最高快门速度也与一些顶级胶片相机相当。在考虑海鲜市场上的易得性及对应二手价格之后,我以¥2400的价格购入了一支美能达MC 58mm F1.2。
当然,选择这支镜头的原因不仅仅是它刚好满足了我的所有需求。它的出现也颇有几分传奇色彩。毕竟,在合理的价格上,还有一些神话故事可以听。美能达成产这支镜头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与徕卡的高端镜头群抗衡。初代版本不计成本地使用了添加了钍和镧的稀土玻璃。随着时间的推移,初代版本的镜头会使得镜头表面趋向黄色,给照片带来一些温暖的颜色。而随之而来的,则是稀土玻璃带来的轻微放射性(如下图)。
虽然互联网上的资料上不太多,但笔者还是设法找到了一些讨论这一话题的资料。这个镜头主要分为三个版本,只有最早的MC-I版本使用了稀土玻璃,可以通过其全金属的对焦环和原色金属光圈环来识别。而笔者手中的是1973年生产的第二代版本,不再使用稀土玻璃,其辨识特征是类似菠萝皮纹理的橡胶对焦环。
刚拿到这只镜头的时候,笔者完全难以忘怀那一刻。马上就使用全开光圈F1.2拍摄了一张照片。在全开光圈下,对焦点的锐度不高,但成像的色彩和焦外散景却带来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独特个性。而当我将光圈调小到F2.0时,画面则显得更加锐利。
【样片 - 未完待续】
终
对笔者来说,摄影带来的欢愉并不仅仅是捕捉精彩的瞬间,是从挑选适合的器材开始 —— 俗称器材党。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期望能更深入地融入摄影的世界,用镜头去发现和体验,而不是被复杂的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所迷惑。就写到这里吧。
最后附上总花费
Sony A7R | ¥3350 |
美能达MC 58mm F1.2 | ¥2399 |
徕纳 MC/MD - NEX转接环 | ¥120 |
¥5869 (US$815) |
- 国内价格以某鱼和某宝95新为例,国外价格以ebay mint成色为准,采集时间为2023年12月。 ↩